看习近平心系南粤大地
导读:11月的梅州,韩江支流的梅溪两岸还飘着晚稻的清香,山坳里的茶园刚结束今年最后一批秋茶炒制。7日上午,的身影出现在梅江区西阳镇的田间——这是党的以来,他又一次踩着南粤的泥土,把
11月的梅州,韩江支流的梅溪两岸还飘着晚稻的清香,山坳里的茶园刚结束今年最后一批秋茶炒制。7日上午,的身影出现在梅江区西阳镇的田间——这是党的以来,他又一次踩着南粤的泥土,把目光落在这片老区的“烟火与发展”里。
从2012年党的后首站考察深圳经济特区,到2020年赴潮州看广济桥、到汕头听侨胞故事,再到今天走进梅州的革命老区村,的脚步像一把“量尺”,量过了广东的“发展厚度”:从珠三角的摩天大楼到粤东的古巷老村,从大湾区的实验室到粤北的扶贫车间,每一步都踩着“群众需要什么,发展就往哪走”的节奏。
“一来就蹲在我家的蜜柚树下,问‘今年挂果多不多?’‘电商卖得怎么样?’”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的果农刘大姐举着刚摘的蜜柚说,“去年他来的时候,还帮我拍了张抱蜜柚的照片,现在我们的‘梅县蜜柚’因为‘同款’,订单排到了明年春天,我家的收入比三年前翻了两倍。”旁边的村主任补充:“不是‘看报表’,是‘接地气’——摸一摸柚子的皮厚不厚,捏一捏土壤的湿度够不够,坐下来和我们算‘蜜柚+旅游’的账,问的都是我们天天发愁的‘实在事’。”
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一家做新能源电池的企业负责人说:“进车间第一句话就是‘你们的电池续航能达到多少?’‘核心部件是自己做的吗?’”他记得拿起一块电池样品,翻来覆去看了三分钟:“他说‘老区要发展,不能只靠“老本”,要闯“新路子”,把产业的“根”扎在自主创新上’,这句话让我们当晚就开了研发会,把明年的研发经费提高了20%。”
其实这份“牵挂”从来不是“一时热”。党的以来,广东每一步关键转型都有的“定调”: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,他说“要做世界一流的湾区,更要做‘人民的湾区’”;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时,他强调“敢闯敢试不是‘乱闯’,是要让老百姓得实惠”;去年考察湛江时,他叮嘱“要把湛江打造成‘红树林之城’,守住生态这个‘金饭碗’”——这些话像“指南针”,让广东的发展始终绕不开“为民”两个字。
中午时分,走进梅江区金山街道的社区食堂,和正在吃午饭的老人们坐在一起。“问我‘饭菜咸不咸?’‘每月交多少伙食费?’”81岁的陈爷爷擦了擦嘴角说,“我告诉他,社区食堂的菜才4块钱一份,还有人帮我端碗,笑着说‘这样好,要让老人有“家的感觉”’。”旁边的社区工作者小吴说:“我们每天做的都是‘小事’——帮老人打饭、修水管、教用手机,但把这些‘小事’当成‘大事’,这就是最实在的‘心系群众’。”
夕阳下,的车缓缓离开,但梅州的街头已经热闹起来:果农在朋友圈发“来我们村啦”,企业员工在群里聊“问了我们的电池”,老人在社区里和邻居说“和我一起吃了番茄炒蛋”。这些“小热闹”里藏着最暖的“大情怀”——的“南粤行”,从来不是“考察”,而是“回家”;他牵挂的不是“GDP数字”,是“王大叔的蜜柚卖得好不好”“陈午饭热不热”“企业的芯片能不能自己做”——这些“烟火气”里,藏着南粤大地最鲜活的“发展密码”。
就像离开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:“广东是改革开放的‘试验田’,也是我‘最放心不下’的地方。”这份“放心不下”,不是一句空话,是数度赴粤的脚步,是蹲下来摸土壤的温度,是和群众坐在一起吃饭的家常——它像一把“钥匙”,打开了南粤大地“发展”与“民生”的“双向门”:发展为了民生,民生推动发展,而这一切的起点,都是“把人民放在心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