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芋汐谈洛杉矶奥运会:有展望
导读:11月10日晚的广东奥体中心,看台上的观众早有共识——“陈芋汐拿冠军,稳了”。当最后一跳的水花刚揉碎在池面,记分牌上的数字就把这份“共识”变成了现实:上海姑娘以碾压级的稳定发
11月10日晚的广东奥体中心,看台上的观众早有共识——“陈芋汐拿冠军,稳了”。当最后一跳的水花刚揉碎在池面,记分牌上的数字就把这份“共识”变成了现实:上海姑娘以碾压级的稳定发挥,把女子十米台单人金牌挂在了脖子上。掌声里的她笑着挥手,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,这枚金牌里藏着的,是她从“崩溃边缘”爬回来的勇气,更是熬了四年的“执念”。
从“看到跳水池就怕”到“一切都回来了”谁能想到,眼前这个热身时蹦蹦跳跳、跳台上眼神发亮的陈芋汐,一年前曾“连跳水池都不敢看”?巴黎奥运会后,竞技成绩的压力像块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,网络上的杂音更像细针——她站在跳台上时,腿会“突然发不上力”,甚至看到泳池的蓝色,心里就“慌得厉害”。
救她的,是教练周继红的一句“老台词”:“试过一次就有第二次,慢慢就找着感觉了。”放弃前的最后一秒,她咬着牙听了劝:先从陆上训练捡动作,再试着站到跳台上“只做一个翻腾”。教练蹲在旁边说“慢慢来”,她就把“慢慢来”当成了咒语——从“敢站上去”到“敢跳下去”,从“动作变形”到“找回节奏”,她把“崩溃”熬成了“习惯”:“等我发现腿又有力了,才反应过来——哦,原来我没输。”
四年的梦,终于“拼”到了这枚全运会金牌,陈芋汐等了四年。四年前西安全运会,她和全红婵半决赛平分秋色,决赛却因失误拿了银牌——“没拿过单人冠军”成了她心里的刺。今年出征广州前,她对着镜头轻声说:“我想圆这个梦。”
为了这个“梦”,她把“专注”刻进了每一跳里。从女团到女双再到单人,她的战术就四个字:“不管别人”。看台上的欢呼也好,场外的变化也罢,她的眼睛里只有跳台和泳池——每一轮动作结束,她要么低头记笔记,要么跟教练聊技术,连表情都“稳得像训练时的自己”。
这份“稳”,其实是六年前的她就有的“狠劲”:2019年世锦赛一鸣惊人时,她靠的就是“不管外界,只盯自己”;现在圆全运会梦,她把当年的“狠劲”又捡了回来——就像她自己说的:“专注每一跳,梦自然会来。”
洛杉矶的“双保险”,还能续上吗?颁奖台边的全红婵,是今晚最热情的“观众”。她因伤缺席了单人项目,却坐在看台上为陈芋汐的每一跳鼓掌——镜头扫到她时,她举着手机录视频,眼睛亮得像当年东京奥运会上的自己。
可这份“双向奔赴”的温暖里,藏着所有人的疑问: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,还能看到这对“金牌双保险”吗?
女子十米台从来都是“最残酷的战场”。这个项目的“黄金期”攥在14岁左右的小姑娘手里——体形小、力量足,翻腾时像“被风吹起来的纸”,连水花都会“轻一点”。就像本届全运会上12岁的刘紫涵,只用了一场决赛就让所有人记住了她的名字;等到2028年,一批满14岁的“10后”会像当年的全红婵一样,带着“初生牛犊”的冲劲扑向跳台。而那时的陈芋汐23岁,全红婵22岁,早已过了“体形优势”的年纪。
网友的猜测不是没道理:有人说“双子星”可能要“分道扬镳”,有人守跳台,有人转跳板;有人觉得陈芋汐“再拼一届”的概率大——毕竟她还差一枚奥运单人冠军就能“大满贯”,何况她早过了最难过的“发育关”,靠自律扛住了场外的所有杂音;也有人替全红婵捏把汗:她的天赋固然强,但10米跳台的“体能消耗”对“老将”来说太苛刻,转项跳板或许是更现实的选择。
竞技体育的浪漫,是“我拼过,也愿看你拼”可赛场上的温度,从来都比“规则”更动人。全红婵坐在看台上鼓掌的样子,像极了她们一起征战巴黎时的互相扶持——那时全红婵说“陈芋汐的动作比我稳”,陈芋汐说“全红婵的爆发力我比不了”。她们是对手,更是“彼此的光”:全红婵因伤缺席单人项目时,陈芋汐会帮她拿水杯;陈芋汐训练到最晚时,全红婵会留一份热饭在更衣室。
陈芋汐说过:“有新生代涌出来,比我一个人强更重要。”全红婵也说过:“如果小朋友超越我,那挺好的,她们会更厉害。”她们或许早懂了,竞技体育的浪漫从来不是“永远站在顶峰”,而是“我曾拼过,也愿看着后来人继续拼”。
今晚的金牌挂在脖子上时,陈芋汐的目光掠过看台上的全红婵,又望向远处的跳台。没人知道洛杉矶的跳台上会不会有她们的身影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个曾在崩溃边缘转身的姑娘,早就把“坚守”写成了自己的答案——不管下一站是洛杉矶,还是别的什么地方,她都会像今晚专注地跳好每一次。
而这,或许就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模样:有人圆梦,有人坚守,有人传承。每一段故事里,都藏着“不放弃”的光——就像陈芋汐说的:“哪有什么十拿九稳?不过是拼了命,把‘想放弃’变成‘再试试’。”
至于洛杉矶的“双保险”会不会延续?答案或许就藏在她们望向彼此的笑容里——不管走哪条路,她们都不会让“遗憾”留在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