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育迟缓儿童发病率逐年上升

编辑:亦非 浏览: 27

导读:11月的重庆,一场关于“孩子成长”的国际会议,把“发育迟缓儿童”这个有点“冷门”的话题,推到了家长们的面前。世界卫生组织发育迟缓儿童照护者技能培训(CST)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

11月的重庆,一场关于“孩子成长”的国际会议,把“发育迟缓儿童”这个有点“冷门”的话题,推到了家长们的面前。世界卫生组织发育迟缓儿童照护者技能培训(CST)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渝举行,来自各国的妇幼健康专家凑在一起,聊了个戳中很多家庭的“痛点”——当发育迟缓儿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家庭照护早已经不是“看住孩子别摔着”那么简单。

“过去5年,我们接诊的孤独症、智力发育迟缓患儿数量,每年都在增加。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廷玉教授指着PPT上的“5岁前四大能区”图表说,“大运动、精细动作、语言、个人与社会,这四个能区是孩子成长的‘地基’——1岁半还不会走路可能是大运动慢,2岁还不会说‘爸爸’‘妈妈’可能是语言发育滞后。如果5岁前没跟上,这些孩子很可能发展为智力障碍。”

放在几年前,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“把孩子送进专业机构”。但这次研讨会上,专家们的观点拧了个“转”:“机构训练是‘加餐’,家庭日常才是‘主食’。”李廷玉举了个最日常的例子:“教孩子说话不是你念他听——要在玩玩具时问‘宝宝,小熊的耳朵在哪里?’,逼他用手指、用语言回应;练精细动作不用买昂贵玩具,让孩子自己扣衬衫扣子、穿珠子就行——这些‘小事’,比每周去一次机构更有效。”

会场角落的小王妈妈边记边点头,她3岁儿子语言发育慢:“之前我陪他读绘本都是‘单向输出’,昨天试了专家说的‘互动法’——翻到小猫页面问‘小猫在吃什么?’,他居然说了‘鱼’,我高兴得掉眼泪。”旁边的张奶奶攥着写满字的纸:“我孙子4岁,之前我总催他‘快扣扣子’,现在才知道这是练手的协调性,得耐着性子等——昨天他用5分钟扣完,我夸他‘真棒’,他居然笑了。”

也有家长皱着眉质疑:“我们要上班,哪有时间学专业知识?”李廷玉回应得实在:“不是要家长变‘康复师’,而是掌握‘日常小动作’——比如早上让孩子自己拉拉链,吃饭时用勺子舀饭,哪怕撒一点也没关系。我们在巫山做的基层培训,把方法简化成‘10个小技巧’,家长一学就会,还能找社区医生定期反馈调整。”

这次研讨会选在重庆,是重医儿童医院“早有布局”的信号。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,他们已在巫山、长寿等区县培训基层医护人员,接下来还要联合全国医院搞“多中心合作”,甚至给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医护人员做培训——比如上个月的东南亚培训班,就教了“如何把专业方法变成家庭日常”。

散会时,小王妈妈抱着笔记本念叨“今晚试绘本互动”,张奶奶拉着社区医生问“下次培训时间”。其实对家长来说,最需要的从来不是“高大上”的理论,而是“能落地”的方法——当“看孩子”变成“懂方法的陪伴”,那些发育迟缓的孩子,可能就能在每一顿饭、每一次游戏里,慢慢追上成长的脚步。而这场在重庆召开的研讨会,说不定就是一个起点:让家庭照护从“本能”变“专业”,让更多孩子在熟悉的家里,找到成长的力量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