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接神二十回家东风着陆场准备就绪
导读:戈壁滩的风裹着细沙扑打在迷彩帐篷上,屏幕里的雷达波形正以0.1秒一次的频率跳动——距离神舟二十号乘组踏上“回家路”,还有不到48小时。作为航天员“太空返乡”的“最后一公里接站人
戈壁滩的风裹着细沙扑打在迷彩帐篷上,屏幕里的雷达波形正以0.1秒一次的频率跳动——距离神舟二十号乘组踏上“回家路”,还有不到48小时。作为航天员“太空返乡”的“最后一公里接站人”,东风着陆场的搜救队伍已经把“实战状态”拉满了整整72小时。
清晨6点的低温里,直升机编队顺着预设航线低空掠过沙丘,螺旋桨掀起的沙浪里,飞行员紧盯着仪表盘,模拟“舱体着陆后10分钟到达”的极限要求;正午40℃的暴晒下,地面处置组抱着设备往模拟返回舱里钻,防护服下的T恤浸着汗,练的是“3分钟内完成舱门开启与航天员转移”的硬指标;就连深夜的沙尘暴预警中,通信保障组也扛着卫星终端跑到5公里外的高地,测试“极端天气下信号不中断”的底线——这是他们本周开展的第5轮全要素实战演练,每一次模拟都对应着“万分之一可能发生的意外”。
“我们练的不是‘完成任务’,是‘把风险熬成安全’。”搜救指挥中心的王参谋指着墙上的演练流程图说,从空中搜救的“千里眼”直升机,到地面处置的“万能手”保障车,再到医监医救的“生命线”急救舱,12个系统、300多名队员此刻都处于“秒级响应”状态。医监医救组的李医生翻出急救箱:“除了常规药品,我们特意加了针对太空辐射的防护包——航天员在太空待了半年,每一个细节都得‘贴’着他们的需求来。”
网友的关注早已经“同步入列”。微博话题#神二十返回准备#里,有人翻出前几次返回的视频对比“这次的搜救车多了雷达探测仪,找舱体更快了”;有人晒出自己画的航天员漫画,配文“等你们回来吃妈妈做的红烧肉”;还有在酒泉工作的网友说“昨天路过发射中心,门口的红旗飘得特别齐,像在列队等亲人”。最戳人的是一位老航天迷的评论:“我追了神五到神二十,每一次着陆场的准备都比上一次更细——不是怕出事,是我们把航天员的安全,刻进了每一次演练的动作里。”
此刻的戈壁滩上,风还在吹,但帐篷里的灯更亮了。雷达屏幕上的光点依然跳动,队员们的对讲机里传来指令:“各单位注意,最后一轮模拟返回演练,开始。”没有人多说什么,大家的目光都锁在屏幕上那道即将划破大气层的“回家轨迹”——就像18年前神五返回时那样,就像去年神十九着陆时那样,这一次,戈壁滩依然会用最暖的怀抱,接住从太空回来的“自己人”。
风停的时候,就是英雄回家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