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因一根淀粉肠背离教育初心
导读:这段视频传到网上时,不少网友隔着屏幕都跟着揪心:“买根淀粉肠而已,至于吗?”“家门钥匙要是丢了,孩子回家的安全谁负责?” 11月2日晚,学校终于发了通报,说“成立工作专班调
这段视频传到网上时,不少网友隔着屏幕都跟着揪心:“买根淀粉肠而已,至于吗?”“家门钥匙要是丢了,孩子回家的安全谁负责?”
11月2日晚,学校终于发了通报,说“成立工作专班调查”,可网友的疑问没散——这名工作人员到底是保安还是后勤?他有什么权力没收学生私人物品?就算要管食品安全,就能用这么伤人的方式?
校领导后来的回应,算是揭开了“谜底”:“都是为了学生好,校外摊贩的东西不干净。”这话听着冠冕堂皇,可细想全是漏洞—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,啥时候成了“流动摊贩管理员”?管不了占道经营的商贩,就冲着学生耍权威,这不是“捏软柿子”是什么?真要守食品安全的底线,该找食药监部门啊,对着孩子横算什么本事?
其实这种“管不住商贩管学生”的操作,早成了不少学校的“常规操作”:前阵子海南一中学保安把学生外卖扔进花坛,理由是“为你安全”;辽宁某大学食堂人员直接没收学生外卖,说“要扔掉”;今年9月四川某高校保安更绝,把外卖往垃圾箱里塞——这些“一刀切”的操作,哪是“为学生好”?分明是“懒政”的遮羞布。
有家长跟我吐槽:“我家孩子说食堂的饭跟‘猪食’似的,要么是炖得发烂的白菜,要么是没盐没味的红烧肉,价格还比外面贵两块。”你瞧,问题根源从来不是“学生爱买校外食品”,而是“食堂没本事留住学生的胃”。我做记者时跑过不少学校食堂,有的窗口连热乎饭都没有,有的菜放凉了跟“剩菜”似的——换成是你,你愿意吃吗?
昨天在小区楼下碰到个刚上初二的小姑娘,她攥着根淀粉肠跟我念叨:“我们老师不让买,说脏。可我看那个阿姨每天都擦摊子,手也洗得干净,偶尔吃一根没事吧?”孩子的话戳中了我——教育从来不是“禁止一切”,而是“教会孩子判断”:哪些东西能吃,哪些不能吃;哪些摊主讲卫生,哪些不讲究。可现在倒好,学校把“引导”变成了“压制”,把“教育”变成了“吓唬”。
“淀粉肠事件”里,最让人心寒的不是“没收钥匙”的行为,而是“为你好”背后的“不尊重”。教育的初心是“育人”,不是“管”人;是“把孩子当人看”,不是“把孩子当‘问题’解决”。当我们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时,其实是在告诉他们:“你的感受不重要,我的权威才重要。”可这不是教育,是“驯化”。
今天早上看新闻,大同四中的调查还在进行。希望最后的结果能给那个哭着要钥匙的女生一个交代,也希望所有学校能明白:真正的“为学生好”,从来不是“我要管你”,而是“我懂你——我把食堂的饭做好,让你愿意留在学校吃;我把道理讲明白,让你学会自己判断;我把姿态放低,让你觉得‘学校是保护我的,不是欺负我的’”。
毕竟,一根淀粉肠的香气里,藏着的是孩子对“小快乐”的期待。别让这份期待,变成他们对“教育”的恐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