罪犯家属咨询时一句话民警瞬间警觉
导读:经营工厂的廖先生最近愁得晚上睡不着——为了凑周转资金,他年初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“张经理”,对方拍着胸脯说“能办大额正规”。可一个月过去,钱没见着,“张经理”倒变着法儿让他
经营工厂的廖先生最近愁得晚上睡不着——为了凑周转资金,他年初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“张经理”,对方拍着胸脯说“能办大额正规”。可一个月过去,钱没见着,“张经理”倒变着法儿让他“扫脸”:先是自己的公司账户要刷,后来又说“得用你姐姐的公司担保”,连见面地点都总选在武汉火车站旁的小旅馆或者对方车上。
2月11日下午,廖先生在社区碰到民警李军,忍不住吐了句槽:“这办得比取经还难,扫脸扫得我都怕手机被偷了。”没成想,就是这句话,让李军的反诈神经瞬间“绷起来”。
“正规哪有这么‘躲着藏着’的?”李军干了8年社区民警,手里过过不少反诈案子。他翻了翻廖先生和“张经理”的微信聊天记录:对方从来没说过真名,问办公地点就打太极,每次见面要么是小旅馆要么是私家车——这哪是办,分明是“套信息”的套路!
更可疑的是“反复扫脸”——李军心里犯嘀咕:“一般认证一次就够了,总让扫脸,是不是在绑定什么账户?”他赶紧让廖先生“接着跟对方联系”,假装同意用姐姐的公司担保,约“张经理”2月13日来武汉见面。
2月13日早上9点,李军带着辅警提前蹲守在约定的路口。当一辆黑色轿车停下来,“张经理”刚下车,警车就堵住了退路——坐在车里的另一个小伙子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按在了座位上。
一查身份,两人的底细全露了:“张经理”真名折某,33岁,旁边的柴某才20岁,都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警方的网上逃犯。他们是一个洗钱团伙的“下线”:用“办”当幌子,廖先生提供公司营业执照、开户行许可证,绑定柴某的手机号做对公账户,专门用来转诈来的钱。因为单个账户有限额,他们才急着拉廖先生姐姐的公司“入伙”,没想到刚落地武汉就栽了。
“我哪想到办个,变成帮子洗钱啊!”廖先生得知真相后直拍大腿——从1月11日到被抓,折某两人用他的账户转了好几笔诈款,要是没民警提醒,他说不定得背“帮信罪”的锅。
折某和柴某已经被移交内蒙古警方,案子还在进一步深挖。李军事后说:“子就盯着创业者‘急用钱’的心态,把‘办’包装成‘救命稻草’。可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——只要多留个心眼,一句吐槽就能戳破局。”
其实廖先生的遭遇,戳中了不少中小创业者的痛点:急着周转的时候,真容易“病急乱投医”。可记住一句话:正规不会让你反复扫脸,更不会躲在小旅馆里办——要是遇到“反常”情况,先找民警唠唠,比啥都强。